关于《郑州市数据中心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和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2020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工信部发布了《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文件,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以及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明确了数据中心发展方向与任务。
近年来,我市数据中心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三大基础电信企业及第三方数据中心企业在我市纷纷布局区域核心节点,阿里、腾讯、360公司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入驻我市数据中心。我市数据中心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全市互联网数据中心能耗较高,PUE平均值超过1.6;二是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以主机出租、机架出租、带宽出租等传统业务为主,占比超过70%;三是数据中心业务与关联产业之间尚未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数据中心对数字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为了抓住数据中心发展机遇,破解全市数据中心发展难题,市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本规划。
二、主要内容
本规划包含数据中心产业的意义、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总体要求、优化数据中心空间布局、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提高数据中心支撑能力、加快发展数据中心业务、壮大数据中心关联产业、完善数据中心保障措施等九部分内容。
数据中心产业的意义:数据中心是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助推产业数字化转型,发挥数据在数字经济中的关键要素作用。发展数据中心可带动服务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打造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高质量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核心城市,打造中部最强算力服务中心,提升资源集聚能力。利用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资源,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有效降低单位业务收入二氧化碳排放量,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4个在用超大型、1个大型和11个中小型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建筑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在用机架、在用服务器约为2万架、14万台。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网络安全、IT设备制造等关联产业全面布局。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正式对数据中心的建设做出了指示;地方政府对数据中心发展定位、基础设施规模、空间布局、节能降耗等进行规划,数据中心成为各地建设热点。我市在产业基础、网络设施、区位交通等方面具有发展数据中心的有利条件,也面临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
总体要求:立足郑州、服务河南、面向中部、辐射全国,以建设数据强省、构建数字经济能力底座为目标,打造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数据中心集群,按需发展IDC云业务,加快发展数据服务业,实现数据中心、数据资源顶层统筹和要素流通。支持千行百业“上云用数赋智”,强化产业数字化支撑,做大电子信息制造关联产业,培育数据中心配套设施产业,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关联产业,做强网络安全产业,构建“区域协同、产业协同、云边协同、算用协同”发展格局。
优化数据中心空间布局:分类布局数据中心,打造绿色数据中心集群。金水区、二七区、中原区、管城区组成基本功能保障区,重点满足新型智慧城市的低时延、高速率业务需求,加强新建互联网数据中心项目管理。航空港区、郑东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组成数据中心产业核心发展区,加快建设互联网数据中心,面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部署边缘数据中心,支持超算中心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上街区、惠济区、新郑市等8个区县组成数据中心产业转移拓展区,承接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任务。
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加强全市数据中心能耗管控力度,减少单位业务收入二氧化碳排放量。支持企业部署高效IT设备、制冷系统、供配电系统,鼓励采用直供电、多元化储能装置、可再生能源、降低数据中心耗水量等能用供给方式,完善水资源、建筑资源利用模式。围绕打造绿色节能全流程管理体系、构建绿色技术服务保障体系,强化全市的绿色数据中心技术保障能力。
提高数据中心支撑能力:重点围绕数据中心网络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支撑能力。以数据中心高速互联应用需求为牵引,争取设立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推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升级,优化网络结构,推动互联网数据中心与边缘数据中心组网互联。推动算力资源供需对接,争取建成全市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资源接入与一体化调度机制,实现数网协同。
加快发展数据中心业务:统筹推进互联网数据中心传统业务与云业务、边缘计算、超算业务协同发展。面向省内外互联网、人工智能、金融、工业等企业提供算力、存储等服务,吸引数字技术企业入驻郑州,促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带动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按需构建部署数据中心,满足金融、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低时延业务需求。加大超算中心建设支持力度,持续发展超算业务。
壮大数据中心关联产业:发展整机柜服务器、液冷服务器、云边服务器、存储设备、集成电路等IT硬件产品,完善服务器产业生态,培育通信电源、制冷系统等配套设施产业,支撑数据中心产品更新换代。做强网络安全产业,为数据中心提供数据、平台、网络设施等安全服务保障。依托全市数据中心丰富的算力资源与位置优势,加速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科技、人工智能、数字文娱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撑不同时延需求的业务发展。
完善数据中心保障措施:围绕健全组织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加强人才建设、完善监管服务等内容,强化数据中心服务保障。